“打的难”困扰广州54年,专家建议增出租车投放

更新日期 2010-12-29 8:41:00



地铁、BRT极大地便捷了市民出行,出租车的服务水平也稳步提升,广州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。但随着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,广州城区乃至郊区的人流量都日趋频密,在“后亚运时代”,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。

  亚运机动车限行措施结束后,不少市民再次反映“打的难”。如何化解“打的难”,已经摆上交通业界的议事日程。

  有专家指出,“打的难”只是一个表象,背后涉及到城市的交通发展规划、交通管理水平、出租车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等多方面因素。“打的难”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大城市的一个通病,作为中国最早出现出租车的城市,广州破解“打的难”十分有意义。目前,华南理工大学已展开了专门的课题研究。

  12月25日中午13时30分,阿芬站在芳村大道西的马路边,焦急地抬头张望,她急切地想打上一辆出租车,赶到广州南站。每当看到绿色或黄色的出租车从远处驶来,她都会使劲挥手,但没有一辆车在她面前停下来。她足足等了20分钟,仍未能打到车。

  无奈之下,阿芬只有拖着一个大行李箱,艰难地走到数百米之外的地铁站乘车。这只是广州打的难再现江湖的一个缩影。有过相同经历的,绝不止阿芬一人。

  珠江新城打的难

  近日,记者来到珠江新城调查,许多市民反映这里打的难。下午5点左右,10多位乘客站在省博对面的一个路口等候出租车,记者发现在半小时内,仅有9辆空出租车从此经过,有空车停下时,许多乘客都会跑上前去“抢”车。有的乘客一直等了半小时才打到车。有的乘客放弃打的,步行前往附近的地铁口转乘。

  一位出租车司机称,珠江新城打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,是进入该区域的出租车相对较少。“珠江新城内的道路单行线较多,车开进后,出城要兜一大圈。有时还会有一些交通管制措施。所以的士一般不太愿意开进珠江新城。”

  每天上下班都是高峰

  人民路也是打的难地点之一。昨日傍晚,记者在人民路与惠福路交汇处等候出租车,在半个小时内,有50多台出租车经过,但空车不到10辆。

  环市路也是较难打的地方。近日,记者在环市路动物园南门公交站附近观察发现,由于正值周末,打的人很多,等候出租车的时间大约需要二十分钟。

  除了老城区分布的一些打的“盲区”之外,新城区一些地方打的更难。在上下班高峰期,番禺一些地方打的平均等候时间是20分钟。出租车往往集中在广州南站等地候客。家住增城碧桂园的李小姐称,由于在增城打的一直都很难,所以两年前她就买了私家车。

  除了打的“盲区”之外,打的难的高峰期每天都有。龙的公司的出租车司机樊师傅称,最难打的时段为每天早上7点至8时30分,下午5点至7点,高峰期打的确实难一点,但过了高峰期就会好很多。

  长达54年的老问题

  “打的难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要从广州出租车的历史说起。广州出租车刚一出现,就伴随“打的难”问题,广州交易会刚开那几年,60辆出租车已经不够用,紧张时期需要到各单位去借车。 到了上世纪70年代,参加交易会的外宾日渐增多,打的难凸显。司机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工作至晚上十一二点,仍满足不了需求。

  1979年后,广州市的出租汽车量剧增了近10倍。到1985年,广州出租汽车企业逾百家、车辆近7000辆。

 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,到2002年,广州市已拥有出租车16075 辆,车型有17种之多,广州市现有出租车经营企业134家,其中车辆保有量大于600 辆的企业仅有4 家。有资料显示,2002年广州市出租车的载客率为47%,这说明现有出租车的数量基本可以满足市民当时出行需求。

  供需求同时增加之后

  “打的难”在2007年再次出现,特别是在广交会召开期间,矛盾更加突出。

  尽管出租车数量不断在增加,但相比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来说,出租车还是不够。为缓解打的难问题,广州市通过召开听证会的方式,于2007年和2008年分两次分别增加出租车700辆和1100辆。

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院长刘越琪曾经参加了2008年广州市增加1100辆出租车的听证会。他说,当时增加出租车数量,基本上可以满足使用。

  岂料,随着出租车数量的增加,特别是2008年油价连续上涨以后,部分的哥反映强烈。政府顺应的哥们的呼声,出台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“八大措施”。

  企业全面下调800元/月的“份子钱”,杜绝对的哥的乱处罚,娱乐场所向司机收费行为也得到有效整治。此外,还增建了48个上落客点,142个停车位及19个如厕临停点。此后广州市再未增加出租车数量。

  刘越琪说,打的难首先与出租车数量有关。对于目前广州市出租车的数量是否足够,这个需要研究。他说,出租车的数量应达到城市的常住人口数的千分之二。除此之外,还与城市交通发展、地铁建设等因素有关。影响打的难的因素很多,除了出租车的数量外,还与城市规模、交通管理水平、出租车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等因素有关。

  市交委有关负责人曾表示,打的难的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道路施工造成的交通堵塞。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,正在积极研究解决方案。交委将研究措施完善管理,以缓解"打的难"”。

  靳文舟:应增加出租车投放

 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专门展开广州出租车的课题研究

  靳文舟是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、广东省交通厅专家委员会委员,长期从事交通运输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。最近,他带领着学生展开了广州出租车的课题研究,打的难也是他致力解决的问题。

  “打的难”与交通拥堵

  广州日报:“打的难”是否因为车少了?

  靳文舟:现在广州大约有18000辆出租车,广州这么大城市的确少了点。广州有超过1000万人常住人口,才1.8万辆出租车,万人出租车拥有量明显比北京和上海要少。

  广州日报:到机场的3号线开通之后,以前积聚在机场的500辆出租车的运力释放到市区来了吗?

  靳文舟:3号线开通,确实对出租车有影响,但影响不会大。许多人还是会选择打的到机场,因为他们有许多行李,挤地铁并不方便。在机场等候的500辆出租车不可能全空出来,就算能空出100辆出租车,对于这个城市的打的难来说,仍解决不了问题。

  广州日报:堵车是否也是“打的难”的原因?

  靳文舟:各类工程影响了畅通,有些拥堵是临时性的,但有些是长期性的,要分别看待。因为拥堵,降低了出租车的周转率,以前20分钟跑一趟,现在可能要40分钟。如果周转率下降一半,1000辆车只能抵500辆车用。因为堵车,所以出租车数量应该更多一点。

  广州日报:解决了堵车问题,就可以解决“打的难”问题?

  靳文舟:这是逻辑错误。城市交通拥堵就像一个人得了癌症,要终身吃药,很难彻底解决,除非是动大手术。比如说,采取措施限制购买汽车或是限制汽车上路,但我国经济发展基础还很脆弱,目前情况下,不能太限制汽车业发展。

  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交通拥堵问题。不能因为交通拥堵,就不解决打的难。相比交通拥堵和打的难而言,打的难可以解决,但是交通拥堵解决不了。增加出租车,少开私家车,反而能减少交通拥堵。

  已算出的士合理数量

  广州日报:怎么解决打的难题?

  靳文舟: 广州地铁是最可圈可点的,相比地铁、BRT、公交、修路来说,出租车确实发展得慢一些。应尽快增加出租车数量。其实,广州就算再增加4000辆出租车也会缺。现在解决运输问题,是用固定运量来应对脉冲式需求,现在广州出租车的上座率有60%以上。

  其次,在地铁站边,规划出租车停车位。让人们乘出租车到地铁站转乘。现在是距地铁与公交站两公里位置的交通难解决。中心区基本上解决,广州大道以外,白云区和黄埔区还不行。以后人们也应转变出行观念,不能想着打的直接入城,可以先打的,再转地铁,这样才能把出租车解放出来。

  广州日报:对于增加出租车的数量,有关方面的态度很谨慎,争议也很大?

  靳文舟:一旦利益集团的利益受到影响,他们就会与政府对抗。我呼吁,有关部门大力增加出租车数量。

  广州日报:广州市出租车的数量到底多少是合适的?

  靳文舟:出租车的合理数量,可以根据城市人口、城市布局、现有出租车的周转率、行驶里程、速度,算出一个合理的数据,但是老百姓的习惯是没办法计算的,老百姓的需求也是动态的,所以科学上不存在一个稳定的出租车数量。现在,我们已经算出了一个数字,但目前不方便公布。

  解决“打的难”是系统工程

  广州日报:解决“打的难”是一个系统工程,这也与广州出租车行业的管理模式有关?

  靳文舟:这些年都是以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,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,我们管理的是出租车的指标、经营年限等,就算是处罚也是针对车的。各个公司自己招聘司机,司机缴纳押金,还要承担一定风险。

  目前的状况是,出租车司机没有职业归属感。出租车司机担心年龄大了,就没人要了。在他们工作的这段时间里,压力很大,如果赚不到钱,他们就担心。

  广州日报:有人认为出租车公司收的“份子钱”太高,加剧了司机与公司的矛盾?

  靳文舟: 出租车交的份子钱,包括营业税、车价、管理费用、福利、管理层工资、各类保险费等。公司应该要有合理利润。现在出租车已不是暴利行业,公司也赚不到多少钱。

  公司前期投入很大,花了钱买到经营权,必须要赚回来。此外,出租车公司担的风险是不可预见的。司机不出事,就可以安安心心赚到钱,但一旦出现交通意外,出租车公司就会有损失。出租车公司不是暴利行业。

  广州日报:如何让有品牌、服务好的出租车公司得到应有的实惠?

  靳文舟: 要大力提倡电召,才能体现出品牌价值。现在的经营模式是扫大街经营的方式,市民不是因为出租车服务好才坐车。只有在有选择的情况下,经营好、服务好的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效益。

  广州日报:出租车经营权放开能否解决“打的难”?

  靳文舟:经营权放开,解决不了市场服务的问题,也解决不了经营秩序问题。政府不可能直接去管几万辆出租车,只能是管理出租车公司。现在交通体系还比较脆弱,还是要靠政府的强势来保证老百姓的交通出行。  文/图 本报记者何涛 (署名除外)
转载自: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politics/2010-12/29/c_12927571_8.htm

该用户更多租赁信息>>